「活到老,學到老」,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已不是口號。到社區大學上課,除了滿足個人休閒需求外,還有解放知識、公民社會等更高層次目標的追求,因此自本學期起 Lucy 於班級經營成熟的萬華社大週三中東肚皮舞班,開始以「全球視野 在地關懷」為主軸,挑選與我們日常生活習習相關的時事議題,安排學員透過蒐集資料、研讀、心得分享、討論的方式,體驗不一樣的學習經驗。
第一次的讀書心得請品瑜針對近期發生的中國西南大旱以及中亞鹹海大幅乾涸的驚人現象進行報告,讓我們一起關心環境、關心地球。
* * * * * * *
首先感謝 Lucy 老師的融入式教學,讓我們在學習肚皮舞之餘也對這個身處的環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和關心。今天就針對最近中國西南地區發生的百年大旱和正在逐漸縮小中的鹹海悲歌,和大家分享並一起討論。
曾有專家預言:人類第二個千禧年最大的挑戰來自全球暖化以及淡水不足,而今整個地球已不斷發出訊號,火山爆發、冰山溶化、臭氧層破洞、地震頻傳、氣候異常…等等,令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這還是預言嗎?還是警訊。
中國西南百年大旱
天災
- 氣候:
全球暖化,久旱不雨是一種自然的氣候現象。
旱災的主要因素 – 少雨 & 高溫
少雨 – 水力發電不足,會造成停電,西南五省水力發電量佔全國 44.7%,目前有 60% 水庫發電量減少。
高溫 – 水易蒸發,土壤留不住水分,讓問題更嚴重。
- 地貌 :喀斯特地貌 (註),有水但在地下的溶洞,看不到也抽不上來。
人禍
- 過度濫伐樹林:
印尼的造紙集團大量移植桉樹 (即尤加利樹) 取代平時儲蓄水分並在旱季予以釋放水源的原生林,為了經濟利益而破壞了原始木林對環境的水土保持。
- 建設水壩:
有專家指出,只注重社會經濟用水,而忽略河流生態和環境需水,如果水利設施無法具備維護農業所需要的生態環境的綜合功能,那麼修水庫意味著對生態更大的破壞,將引發更極端的氣候。
中國地質研究員楊勇表示:極端氣候不能怪水壩或人造林,但他們卻會惡化旱災的影響和水資源的爭奪。
鹹海悲歌
位於中亞的鹹海在 1960 年為世界第四大湖,面積約兩個台灣大,過去五十年來面積縮減九成,目前大約只有 50 年前的 1 成大小。英國每日郵報四月五日報導,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 4 日視察鹹海情形後形容:我從碼頭上什麼都沒看到,只見到漁船墳場,這是地球上「最令人震驚的環境災難之一」。
一九四○年代,蘇聯為發展棉花產業,在鹹海附近興建灌溉渠道,抽取兩條源自天山和帕米爾高原的錫爾河和阿姆河 90% 流入鹹海的主要河流之水種植棉花,並分為兩部分,較大部分位於南部的烏茲別克,較小部分則在哈薩克。週邊國家為了爭奪有限的水資源,嚴重失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 4 日視察鹹海後,沉痛呼籲鄰近各國領袖放下敵意,共商對策。整治鹹海涉及龐大的利益重分配,繼續這樣下去,預計 2015~2020 完全乾枯。
因為總水量不斷減少,鹽分不斷提高 (南鹹海的含鹽量上升至 100g/L。一般海水的含鹽量為 35g/L,死海的含鹽量介於 300 到 350g/L 之間),又大量肥料與農藥污染了地下水,最終都匯集到鹹海,周圍生態全受到破壞,毒物污染、萬物蕭條,漁業、航運、農業全面停擺。鹹海調節氣候的功能喪失,以至於夏天更熱,冬天更冷,降雨量減少,沙塵暴強度與頻率明顯上升,夾著鹽和農藥的物質飛舞,嚴重影響人民健康。日本、北歐國家都受來自鹹海的沙塵暴所苦。
大陸西南的乾旱,使春耕已不可能,鹹海的悲歌更證明了水資源不是取之無盡的寶藏。
而我們能做些什麼?節能減碳,不是口號,必須從日常生活中真正去落實,因為物種滅絕,千金也難買回,我們怎樣對待我們的環境,最終它將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報給我們,最後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和大家共勉,請珍惜我們的地球,保護地球就是保護自己。
註:地理地質學家、香港大學教授章典說,這次久旱不雨主要還是一种自然的气候現象,而西南地區的喀斯特地貌意味著人們難以從地表攝取干旱前的降雨,使久旱不雨變成旱災。 它有水,但不在地面,都在地下,在溶洞里面。在很多地方,你不知道溶洞在哪兒。所以,盡管地下有大量的水,但是你找不到洞,你抽不上來。在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地區,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地表上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在地下形成漏斗、落水洞和渠道。一旦雨水停止,積水也很快漏失,形成地表的干旱。港大教授章典說,自己年輕時經常去貴州農村為村民尋找水井,深知村民缺水的處境。他說,中國西南地區有太多人居住在喀斯特地貌地區,超越了土地的承載能力,但是他們不可能大規模遷徙到其它地區,因此在遇到百年不遇的干旱气候時就很難躲避干旱帶來的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