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學佛前,曾聽聞社會學教授解說「框架理論」(Framing Theory),謂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習慣使用特定的詮釋框架來理解日常生活,這樣的框架往往也限制了人們的思惟。有趣的是,當人們有所覺醒,欲打破舊有框架的同時,卻也會再度掉入新的框架之中。例如社會主義者在反對資本主義的同時,自己卻也掉入了社會主義的框架之中。當時即試圖思惟如何才能夠讓自己不掉入任何框架而未果。
日前因住宿寺院,於寮房書桌前和師傅夜談佛法,師傅談到要跳脫框框不執著才能隨緣自在的一席話,讓我再次想到了昔日的「框架理論」,二者竟是如此地相似。
佛法謂世間法是相對法,《法華經》則云:「眾生處處著」,不是執著這,就是執著那,要跳脫框框不執著,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執著於「不要執著」,本身也是一種執著。猶如昔日舍利佛母舅長爪梵志向佛陀挑戰辯論,以「不受一切法」為宗,佛陀反問是否受你的「不受一切法」?若言不受,則所立之宗毫無意義;若言受,則自宗相違。怎麼說都不對,所以宗門祖德言:「動念即乖。」
雖然如此,在尚未成道之前,仍需依循佛陀的教法修行,調理五蘊,如《金剛經》云:「如筏喻者」,雖是一種法執,若不依循而放任自我意識作祟,終將漂溺於生死大海。
(現在再回頭看這篇文章的封面照片,終於知道當初為什麼會對它特別情有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