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佛法

淨乘
2019-9-20  |  思惟
(2018-4-15,桃園祥儀機器人夢工廠)

個己一向關切科技與佛法議題,日前透過文獻探討,為自己理出了一條思惟脈絡 ── 佛法的修行是在修「心」,作五蘊之調理,科技或許可以用之改變儀式上的樣貌,卻無法取代修行的主體。[1]

其實去年(2018)十月曾經參加一場由艋舺龍山寺所舉辦的「觀音思想文化暨龍山寺宗教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其中的專題論壇「AI 時代來臨的觀音信仰實踐」也作此方面之探討。三位專家學者提出了發人省思的見解,可惜當時沒有文字資料參考,隨著時間流逝也就逐漸淡忘了。

最近在主辦單位發行的季刊上重新讀到了當時論壇的文字紀錄稿,[2] 也印證了自己的思惟方向應該無誤。

論壇中,台大哲學系蔡耀明教授對 AI 的特性與侷限做深度的剖析 ── 用計算機程式所製造的機器,雖然能做一些運算、分析、推理、……等,卻還做不到反思;與其依賴 AI,不如靠著腳踏實地的修行。

玄奘大學黃運喜教授則提到,目前的社會嚴重高齡化、少子化,機器人可以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但是回歸修行的重點,人有心、心所,人才是修行的主體,機器人永遠無法取代。

艋舺龍山寺董事長黃書瑋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修行的重點是要以佛法入心,不是用各式機器去播放〈大悲咒〉、《普門品》,結果它們一直唸,我們卻不一定以法入心、體悟佛道。

研討會尾聲,一位法鼓山的師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識神投生到一個 AI 生化人體上,這樣算不算是一個生命體?修行對他們是否具有意義?台大哲學系蔡耀明教授回答這應該算是一種「化生」。吾人亦可藉此題目思惟。

‧‧‧

2022.10.3 後記

媒體報導,近日有佛教道場利用新科技推出結合虛擬空間之線上沉浸式修持體驗,藉此幫助佛教傳播。[3] 惟科技再進步,似乎仍無法跳脫本文所述之思惟脈絡。



[1]http://lucybd.xxking.com/tour/article.asp?article_id=29
[2]蔡耀明等(2019)。AI 時代來了?未來的觀音信仰實踐。艋舺龍山寺季刊。43:24-29。
http://www.lungshan.org.tw/lungshan/eBooks/043.pdf
[3]2022-10-3 全球首個佛光雲宇宙問世!以沉浸式修持體驗,為佛教傳播開啟先河⋯⋯。佛門網
https://www.buddhistdoor.org/news/全球首個佛光雲宇宙問世以沉浸式修持體驗為佛教傳播開啟先河/
相關文章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2023/3/16

高台寺茶掛與觀音機器人
2019/5/31

尼泊爾紅觀音乘車節
2019/10/3

從電影《人類滅亡報告書》看佛法
2020/3/1

新媒體之於佛法修行
20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