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棧簡介
關於 Lucy
樂活肚皮舞肚
花絮相簿

萬華社區大學 100-1 期多學科附加單元融入式課程《剝皮寮時光之旅》教學實施心得

2011-07-28  |  融入式課程設計

陳淑玲
臺北市萬華社區大學 中東肚皮舞課程講師
E-Mail: lucy.belly.dance@gmail.com
(本文內容發表於「萬華社區大學多學科附加單元之融入式課程與教學行動研究─剝皮寮時光之旅成果分享會」)




壹、動機與目的

由暨南大學成人教育學者徐敏雄教授提出的「社區大學融入式課程設計」概念與策略,於 2008 年起,在萬華社區大學合作推動。其強調同時兼顧社大師生主觀經驗、傳統客觀知識技能以及社區環境動態關係的課程設計方式,不僅讓學員在學習主軸課程的同時,更貼近個別經驗與外在社會環境的生活世界,也讓學習者有機會從個人獨特的經驗觀點,去詮釋學習成果的多樣化意義。

此課程設計方法,在萬華社區大學以「單科附加單元」的課程型態實踐後,於近年來得到肯定,陸續獲臺北市教育局及政治大學評選為優良課程。

然而,社區大學融入式課程設計的概念,還強調「行動中反思」的精神,每一次的課程設計與實施經驗,都可做為教學者改善或促進下一次課程成效的依據。而倘若社區大學有意願長期投入融入式課程的講師人數較多,且所屬學科領域範圍夠大,加上行政團隊與資源支持度也夠強,則可考慮推動複雜程度較高的「多學科附加單元」形式,讓學習者可以同時從多個不同角度來瞭解一個課程議題。

於是在客觀條件允許下,萬華社區大學於 100-1 期,嘗試了聯合十位不同學科領域講師,兩位一組在一學期十八週課程中挑選一週 (公民素養週),共同以萬華在地具重要歷史與人文意義的歷史街區──剝皮寮,做為融入議題暨教學場域,實施一系列《剝皮寮時光之旅》多學科附加單元的融入式課程教學。


貳、課程設計方法

本次「多學科附加單元」融入式課程,筆者與「台灣本土青草實用解說」課程翁義成老師合作協同教學。

依據徐教授「社區大學融入式課程設計」的概念,我們採取了將社區實體視為「外在客觀知能」「可建構的對象」兩種設計策略,亦即將「剝皮寮古街」議題融入各自的主軸課程,當成說明主軸課程的實例,幫助學習者瞭解課程內容 (應用於翁老師的「台灣本土青草實用解說」課程),或者透過討論與分享,讓學習者主觀經驗、套裝知能以及社會議題相互激盪,重新詮釋學習者過往的經驗 (應用於筆者的「中東肚皮舞」課程)。


本次課程由翁老師與筆者於各自的課程,依不同的設計策略融入剝皮寮議題授課
本次課程雖然屬於「多學科附加單元」型態,卻是兩位講師一組授課的協同式教學,教師不僅要考量到自己所授課程與融入議題之間的關聯,還得思考如何與其他科目教師合作教學。

在設計課程時,思及兩位講師對融入式課程設計與教學的經驗不一,而各課程能與剝皮寮主題扣連的程度與方向又不同,因此我們決定以剝皮寮古街為共同議題,但仍保留既有的學科界線,分別授課,並且維持「主軸課程」與「特定議題」間的主從關係,而非採取複雜程度更高的「跨學科統整課程」型態。

課程的實施先從介紹剝皮寮古街空間變遷歷史開始,讓學員對剝皮寮這項在地議題有基本的認識。接著分別由翁老師與筆者於各自原本的課程,依不同的設計策略融入剝皮寮議題授課。最後以分組討論學習單及分組報告的方式,讓學員討論、分享與回饋。


參、課程實施與成果

一般談到剝皮寮,大部份人印象都會停留在因電影《艋舺》拍片場景而打響知名度的那一小段歷史街區 (康定路 173 巷),事實上剝皮寮的完整古街空間與學員每日上課的萬華社大場域 (校本部) 息息相關,本次課程乃從剝皮寮古街的空間變遷歷史著手,除了能與各自的主軸課程產生較多扣連外,也希望藉此讓學員瞭解每日生活或工作的環境空間與歷史之間的關聯,凝聚學員的社區意識。

一、剝皮寮古街的空間變遷介紹

剝皮寮在清領時期是艋舺東南區開發最早且相當熱鬧的街區,不但是龍山寺繞境的必經道路,亦是艋舺與外街庄之間的往來要道,具有重要社會角色,於今日則是少數仍能顯現清領時期漢人生活街廓面貌的街道。

根據學者考證,剝皮寮古街大約為清中葉形成之街道,就當時地理空間而言,始自今地藏王廟,其旁小巷 (康定路 278 巷) 與青草巷 (西昌街 224 巷) 連成一氣,可直通龍山寺廟埕;街尾則為清領艋舺的營盤所在,約當今日的龍山國中暨萬華社大校址 (可由校門口旁豎立的《清艋舺陸路中軍守備署舊址》碑得證),為當時北臺灣的軍事要地。


民國八十年剝皮寮街及周邊環境範圍
(資料來源: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全球資訊網)

日治時期殖民政府透過市區改正,開闢了今廣州街、康定路、昆明街等新式道路,從中截斷了古街的原始紋理;復因老松國小學校預定用地的禁、限建政策,凍結了部份剝皮寮古街的發展,因此意外地保存了一小段清領時期漢人生活街廓面貌 (即現今大家所熟悉的康定路 173 巷「剝皮寮歷史街區」)。

二、剝皮寮古街踏查


豎立在萬華社大校門口旁的
《清艋舺陸路中軍守備署舊址》碑



筆者與中東肚皮舞班學員實際踏查剝皮寮古街
在設計剝皮寮古街空間變遷的介紹教材時,豎立在社大校門口旁的《清艋舺陸路中軍守備署舊址》碑,提供了筆者靈感。

剝皮寮古街與學員每天上課的社大場域息息相關,若能從社大校門口的街尾,沿著現今仍隱沒在巷弄間的古街來到街首 (地藏王廟),實際進行一趟剝皮寮古街踏查之旅,並將過程拍成影片於課堂上播放,或許更能貼近學習者的現實生活,並增進課程活潑性。

因此在課程實施前,筆者邀約了幾位中東肚皮舞班學員,實際走訪這條歷史古街,從萬華社大校本部門口出發,經昆明街 289 巷 (萬華社大對面小巷)、康定路 173 巷 (剝皮寮歷史街區)、康定路 278 巷 (地藏王廟旁小巷)、西昌街 224 巷 (青草巷) 最後抵達龍山寺。

原本短短十五分鐘的路程,我們卻花了近兩個小時才走完。沿途除了駐足解說剝皮寮古街的變遷外,也讓師生置身於歷史現場,實際感受、找尋歷史與我們現實生活間的脈絡和關聯性。

剪輯後的影片在課堂上播放,雖已較單純的投影片講述生動,但筆者觀察發現,課堂上學員的體驗與回饋仍不若現場實際踏查來得深刻。或許日後在安排剝皮寮相關融入式課程時,可先規劃一堂戶外課程,實際帶領學員走訪,幫助師生對剝皮寮古街有更真實的體驗。

三、「台灣本土青草實用解說」課程與剝皮寮

就空間延展性及歷史發展軌跡而言,不難發現,青草巷是銜接剝皮寮古街及龍山寺的重要小巷,與剝皮寮有直接而密切的關係。惟傳統青草藥店在萬華的發展歷史雖然悠久,但目前所見的青草巷形成集中,則是四、五十年前的事。台灣光復後由於都市規劃改建之故,周圍許多青草藥店家開始集中到這裡,逐漸形成青草藥街而聞名。

「台灣本土青草實用解說」課程翁義成老師三代於萬華從事青草行業,本次課程即藉由翁老師父祖輩口耳相傳以及自己的親身經驗,為學員講述萬華青草業隨著剝皮寮空間變遷所發生的變化與故事。

課堂上也介紹了台灣本土青草及其於日常生活的應用,現場並提供青草飲品試飲,同時搬來青草植栽,讓大家親眼認識與貼近觀察。

翁老師的課程緊扣青草巷與剝皮寮古街的關係師生搬來青草植栽讓大家親眼認識與貼近觀察

在這堂課程中,剝皮寮古街與青草巷的關聯,成為了翁老師主軸課程的說明實例,幫助學習者瞭解台灣本土青草及萬華青草業發展的歷史。

四、「中東肚皮舞」課程與剝皮寮

中東肚皮舞源自上古時期人們對生殖的崇拜以及為了幫助女性順產而衍生出的舞蹈,其後因舞蹈的肢體律動方式加上文化的渲染,造就現代人多對肚皮舞報以性感、挑逗,甚或為取悅男性而跳的舞蹈之誤解。

這項異國舞蹈於 2003 年引入台灣,雖與剝皮寮古街的發展無直接關聯,但本課程仍從剝皮寮「是少數仍能顯現清領時期漢人生活街廓面貌的街道」歷史場景扣連,試圖從社會脈絡的角度探討,當漢人看待傳統女性應有的保守行為舉止,遇見印象中裸露身體、扭腰擺臀的中東肚皮舞時,所碰撞出的火花。

課程開始先帶領學員演練幾個中東肚皮舞的基本動作,讓學員實際感受中東肚皮舞的肢體律動方式。接著進入主題,從剝皮寮代表清領時期漢人生活街廓面貌的歷史場景扣連,藉由播放一小段香港肚皮舞電影《師奶唔易做》的內容,讓學員從中觀察漢人對女性的傳統保守觀念所導致看待肚皮舞的蔑視態度、女主角透過肚皮舞的學習,解放內心壓力與找回自信的變化過程、以及導演拍攝本片的想法等。

筆者的課程一開始先帶領學員演練肚皮舞的基本動作透過肚皮舞電影片段觀察幾個可相互碰撞的思考素材

課程並輔以投影片介紹中東肚皮舞的起源以及後來在中東地區如埃及、土耳其為招徠觀光而產生的變化、引入台灣後吸引女性學習的宣傳手法 (減肥塑身、妖艷魅惑等)、筆者班級學員上課學習及校內外表演時自信而不媚俗的照片等,透過多元議題的呈現,讓學習者重新思索個人以往經驗與傳統對肚皮舞的價值觀。

在這堂課程中,筆者扮演促成者的角色,讓剝皮寮所提供的傳統社會脈絡、肚皮舞的內涵、以及學習者的主觀經驗相互激盪,試圖幫助學習者建構出屬於自己、可以提升生命品質的主觀知能。

五、分組討論學習單及分組報告

課程最後,藉由學習單問題的導引,讓各組學員針對今日兩門課程,依據自身主觀經驗及對客觀知識的瞭解進行討論、思辯,並透過上台分享彼此意見,師生們得以聆聽到其他人的多元見解。


當天課堂上學員們的討論與互動都很熱烈,也都樂於上台分享看法,充分表現出成人豐富的生命歷程以及勇於表達的學習特性。

透過剝皮寮這項議題,學員們瞭解了青草巷與剝皮寮的關係與歷史,同時也對台灣本土青草及其功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在中東肚皮舞課程方面,傳統遇上中東肚皮舞所給予的貶意,也在學員的討論與回饋中,找到了較正向的看法,亦即透過肚皮舞重新發現自己,重拾人生方向,而非以跳舞的媚態來吸引男性。


肆、結論

最後,透過此次多學科附加單元融入式課程設計與協同式教學的實施,筆者對於融入式課程設計的操作手法更為熟稔,也有更深刻的體會,得到以下幾點心得與結論 (部份心得是之前的經驗,此次則更加強化與肯定):

  1. 藉由特定議題的融入,融入式課程設計讓社大藝能類課程的內涵不再只是偏狹的技藝傳習,而重新賦予社大終身學習的價值。

  2. 此次課程考量講師的融入式課程設計的經驗不一而融入議題的程度與方向又不同,於是採用了融入共同議題但分別授課的方式,而無法充分發揮協同教學的功效,這在爾後實施類似的多學科融入式課程時,仍有努力的空間。

  3. 多學科融入式課程需要社區大學講師對既有套裝知能及所欲融入議題均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並將兩者結合到恰到好處,而如果採用協同教學方式,還得思考如何與其他科目教師合作教學。隨著課程型態的複雜度提高,學校也必須給予講師更多的專業訓練,幫助講師進行課程設計。

  4. 融入式課程形式與學員以往所熟悉的僅著重技藝能力傳習的課堂經驗不同,在實施前應先與學員進行充分溝通,以避免產生誤解,使課程成效打折扣。

  5. 課程進行一個段落後所安排的討論與分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促發學習者知識分享、情緒同理或價值碰撞,教學者也可以從學員不同的經驗見解中進行反思。

  6. 針對剝皮寮融入式課程部份,日後在安排類似課程時,可先規劃一堂戶外課程,實際帶領學員走訪,幫助師生對剝皮寮古街有更真實的體驗。


參考文獻

  1. 徐敏雄,「融入式課程設計的操作策略--以社區大學為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六卷第三期,2008 年 9 月,頁 59-95。
  2. 陳昭成,《參與肚皮舞融入式課程身體經驗之研究-以臺北市萬華社區大學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3. 黃信勳,《台灣空間規劃典範遞移之考察---以台北市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4. 「剝皮寮歷史--空間變遷」,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全球資訊網,參考自:
    http://59.120.8.196/enable2007/modules/tinyd1/index.php?id=4
  5. 「萬華青草巷」,參考自:
    http://www.aptcm.com/aptcm/16.nsf/ByUNID/1D2EBFFEFECDBC3E48256C67000E70A9?opendocument
  6. 「《師奶唔易做》(My Mother Is A Belly Dancer) 一部以肚皮舞為故事背景的香港電影 (續)」,筆者教學部落格文章,參考自:
    http://lucybd.xxking.com/ShowArticle.asp?menu=show_article&article_ser=188



瀏覽次數
380




0 則回應

為留給大家一片純淨的閱讀心靈空間,本棧謝絕一切廣告、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回應文章。

姓名:(必填)


E-mail:
預覽我的 Gravatar 大頭貼

個人網頁:


回應內容:(必填)

(點選表情圖示可將其代碼插入內文中)


驗證碼:(必填)
(為防止機器人垃圾留言,請將此四位數字填入左方之空格中。)
 




關於 Lucy

Lucy (陳淑玲)
中東肚皮舞講師

*** 本油畫作品〈肚皮舞孃〉感謝由萬華社大學員韶儀創作提供。



訂閱 Lucy 的肚皮舞小棧

Facebook 粉絲專頁
Youtube 頻道


萬華社區大學樂活肚皮舞社

最新文章



最新回應

張沛涵 回應於
1 月 9 日 18:19


文菁 回應於
1 月 8 日 13:31


徐筱慧 回應於
1 月 8 日 12:27


Jane 回應於
1 月 8 日 12:10


Lisa 回應於
2024 年 12 月 26 日 23:01



文章分類

肚皮舞與中東印象
Lucy 的肚皮舞教學
Lucy 的肚皮舞班級
萬華社大樂活肚皮舞社
其他

訪客足跡

  • 累積到訪:286,225
  • 今日訪客:2